媒体报道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顶级奖项获得者,诺贝尔奖百年颁奖史上第一个被正式邀请参加的中国学生朱元晨(小学: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中学:上外附中;大学:哈佛大学;2008年度获全美大学计算科学领域杰出本科生奖;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做出了多项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哈佛大学颁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是"高效英语训练法"的第一位全程使用学生。

江苏省某国际学校是全国最早引进"高效英语训练法"的学校之一。该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全体学生的英语教育。高效英语项目深得校董事会、校长、全体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目前该校初三年级中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都是经过高效英语特训班训练的学生。

河北省冀州某县城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均是26个英语字母一个都不识的真正农民。参加英语教改实验班(高效英语特训班)的300多名初一学生,通过二个学期严格的科学训练,英语平均阅读速度达到180词/每分钟,英语成绩出现了大面积大幅度的稳定提高。

英特尔公司亚太地区的教育项目负责人指出:"朱元晨是网络时代中国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科技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范例。英特尔公司将通过多项和中国教育界的合作项目,期待着在中国出现更多的像朱元晨这样的成功学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供献。"

部分国内主流媒体报道的原文:

《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头版新闻

有梦想才有明天 —— 大中学生展望新世纪竞赛总决赛侧记

本报记者 闵捷

想象过吗?今后我们的家将安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或者寂静的地下,甚至在一个个行星上;出远门不是坐车,而是搭星际飞行器,沙漠因为采用了新的绿化方式,投“绿色炸弹”,长出了茂密的森林,地球环境大大改善;海藻将和大米一样,成为饭桌上的主食,粮食问题可以放一边了…… 6月3日开幕的“挑战杯”大中学生展望新世纪主题设计竞赛总决赛上,一个个精彩的奇思妙想吸引了上到中央领导、下至莘莘学子的众多观众。

浙江大学的马捷等7位同学深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原有的资源日渐贫乏,陆地越来越拥挤,应当把目光投向海洋,他们查阅了大量的科技资料,精心设计了海上城市:城市建在地基稳定的群岛或暗礁上,开采大洋多金属结合矿、深海磷矿和甲烷水合物矿等,海上城市流行模仿企鹅游水方式的水下汽车,吃的是海藻,喝的是淡化海水,利用海风和海潮发电。整个设计使用电脑进行制作和展示,生动而又严密,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也饶有兴趣地停下来询问。

记者得知,马捷他们在1个多月里用课余时间完成了设计:“现在回过头去看,你们用宝贵的时间做这个设计值不值?”他说:“值。死读书人会变笨,我们把这次竞赛当作创新训练。更何况没有梦想人类就没有明天。”

和海上城市的设计一样,参赛的作品普遍流露出对现实问题的深深忧虑和关切,并立足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创新,分为实物模型和图片、电脑设计、文章三个展厅展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陈飞等同学,针对全球荒漠化的严峻形势设计了“绿色炸弹”,它由飞机空投到沙漠地区,能够深入到有地下水的地层,种子就在这个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弹壳里生长,慢慢长出地面,最后沙漠成为森林。他们在作品中幽默地说,中国空军的新口号将是“保卫祖国,绿化家园”。

中学生的作品虽然稍显稚嫩,但他们的选题如环保、能源、海洋开发、汽车、城市建设等却与大学生非常相似,显示出他们对社会已有一定的了解。上海外国语学校初二的朱元晨,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了《保护生态环境》,介绍环境污染产生原因以及对策,其动画技术和3D效果令大学生也感到羡慕。

中科院院士王乃彦是竞赛评委会领导,他高兴地说:“参加总决赛的500多件作品,给我的印象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强,中学生的想象力很突出,他们比我们年轻时强,懂得多,视野开阔,普遍能够使用计算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宣部副部长刘鹏、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书记胡春华等领导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竞赛现场。周强在讲话中号召青年学生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对新世纪的美好憧憬变成现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6日第1版

“我身上勤奋比天才更多一点”—— 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获得者朱元晨吐露心声

本报记者 余冠仕

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波特兰俄勒冈会议中心。从千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三位年轻学生站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领奖台上,七彩的纸条在他们头顶上纷纷飘洒,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又经久不息地响起。他们是本届大赛最高奖“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s)的获得者。

这三张面孔中,有一张中国少年的脸。他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选手朱元晨。这是自ISEF举办55年来第一个走上最高领奖台的亚洲学生。

朱元晨凭借一项可提高计算机图形能力的研究项目获得该奖项,赢得5万美元的奖学金。此外,他还获得计算机类特别奖和一等奖、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论坛(SIYSS)奖等七项奖励,将被邀请参加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靠什么赢得今日的成绩?本报记者专访了刚刚捧杯的朱元晨。

科学需要坚持的精神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问题感兴趣的?

答:事实上,我从六年级就开始对这个感兴趣了。小时候爱玩计算机游戏,游戏中有许多图形,这些图形很好看,我特别喜欢,就产生了一种动力,更加喜欢做这件事。从那时起,我把它作为自己的课余爱好,这种兴趣一直就没有转移过。我想我将来的研究方向也不会有什么大改变。

问:有人取得成绩是靠天才,有人是靠勤奋。你觉得更多的是靠什么?

答:我想还是靠勤奋更多一点。在这次大赛诺贝尔小组的座谈会上,有一个学者讲得非常好。他说,科学家都是一些平凡人,但为什么科学家能取得成绩?是因为科学家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人家做一个项目就换一个,而你多年坚持做一个项目,那么出成绩的概率会比别人高很多。

主要得益于方法与创新

问:你认为你的研究能取得成绩,主要得益于哪几方面?

答:我想,首先是在开始时已经对此工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其次,要有创新的东西。

任何创新在开始时总会有困难的。创新的基础是要借鉴别人的东西。比如在计算机方面,在学校里、在书本上你学到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知识。要想有所创新,你必须吃透这些知识,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找到研究工作的着手点,这要看你花的时间有多少,看的书有多少,思考得有多少。

与我能力相似的学生中国有很多

问: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孩子更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你怎么看?

答:我只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一点。一般来讲,我们国家的学生会学习很多知识,但有些知识背完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忘掉,很多人在这些方面浪费了许多时间。在这一点上,我的父母在学习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当初我在学英语的时候,父亲就用他自己走过的弯路来教我一些很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其实,与我能力相似的学生在中国有很多。也有许多很多中国学生是很勤奋的,但这里面有一个机遇的因素,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

问:如果让你对你的同龄人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答:做你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研究过程,然后对研究结果感到自豪。

(本报记者 余冠仕 5月14日于美国波特兰报道)

上海《新闻晨报》2000年10月

15岁少年托福考670分,计算机全国一等奖

本报实习生 陈莹 

在上海外国语学校,笔者见到了只有15岁, 就读高一的朱元晨。在今年8月的托福考试中,从未上过任何辅导班的他考出了670分的高分,距离满分只差7分。也是这个小男生,在计算机图形学上有相当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已屡屡在上海和全国的计算机大赛中获一等奖,在今年的英特尔杯中学生科学论坛展示中,他的论文再次入选,极有可能代表国家参加明年5月在美国硅谷的总决赛。

认识朱元晨的人不免有点“奇怪”。小朱平时看上去不是特别用功。他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对此,朱元晨笑笑说:“我特别会安排时间。”他说现在每天他都要在计算机上花2个小时学习,因此其他功课总是早早就在学校里完成了。同时学习中也注意将看书、上网和听英语新闻相结合,他说现在已经“用英语来学计算机”,通过浏览英语网站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方面的资料。

谈到这次托福考试,朱元晨说完全是靠积累,“英语学习最主要的就是阅读,我的方法就是先听先读到一定量,然后再讲再写。”读初中预备班至今,他已经读完了厚厚的20多本原版名著及从网上拷下来的各种英文小说。“但我最大的兴趣还是计算机,尤其喜欢游戏开发和图形效果开发。”后经他的老师介绍,才得知朱元晨在计算机个别分支上已掌握了最先进的核心编程技术,并在课外编有十多个应用软件,其中的一些软件已有很大的用户群。而这些都是靠他日积月累的自学。

朱元晨在学校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显然他不是一个“偏才”,但他谈及自己最大的学习心得时却说:“我觉得要及早确定自己的方向,一定要让一个方面相对处于优势,这样学习起来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上。我现在就主攻计算机。”但他同时也肯定,不应该有一个方面处于特别的弱势, “不让其他拖后腿。”

有些家长对孩子搞电脑不太理解,朱元晨说“关键你要跟爸妈交流。”朱元晨的理想是将来能进麻省理工深造。”

(解放日报集团提供)

《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3月

创新教育人才的摇篮

徐晓燕

Intel总裁贝瑞特说:“科学和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的人们想象,如果飞机要飞起来必须会扇翅膀;而今天,不会扇动翅膀的飞机照样天马行空。科学发明创造的成果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我们的社会将止步不前。随着社会科学化程度的提高,科技素质将不只是科学家才具有的素质,也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来自各方面的数据表明,高中阶段是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阶段。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质。以科学创新为主题的ISEF大赛为全球的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展示出世界中学生科学创新的能力。

—★聚焦天才少年★—

带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我们关注了ISEF大赛中国区的比赛,并全方位跟踪了一名参赛选手,他的名字叫朱元晨,今年15岁,是上海外国语学校的高一学生。他的参赛项目是:“一种基于嵌套分裂空间的实时地形细节平滑过渡的算法”。该算法的功能是将数字化地形数据转化成连续、完整的三角形网格以供图形硬件渲染。算法的时空效率及支持特性比现有算法有很大程度的改进和提高。参加大赛的专家评委对他成果的评价是“很专业、很前沿、很完美”。

—★点燃智慧火花★—

一个高中生是如何想到对一个计算机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使他去研究一个看似枯燥的课题呢?朱元晨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热衷于玩电脑游戏,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在玩过大量的游戏后,对电脑游戏的制作原理发生了浓厚兴趣。凭着从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的经验,他对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电脑游戏编程方面的书籍进行深入钻研,而且上机实践编写了好几个小游戏和三维游戏开发引擎。他还经常上网查找最新的三维图形编程资料,在深入掌握了图形学知识和图形硬件编程接口 (如OpenGL和Direct3D)的编程方法后,产生了自己编写一个能展示大规模野外3D地形游戏的想法,由此便逐渐进入了本次参赛项目的研究领域。

其实,朱元晨并不是一个生来就对某些高深科学课题感兴趣的天才,他是从兴趣出发,逐渐深入下去,最终涉足这个项目的。试想,如果他对游戏不感兴趣,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开发游戏,把这个课题给他,他会以那样的热情和动力去完成任务吗?所以,兴趣和动力在学生科学创新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显得更为重要。

—★我做了就理解了★—

当然,光有兴趣还不够,还要付诸于实践。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格言写到:“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朱元晨一开始有一些关于新算法的简单想法,自己试验了一下感觉效果不错。接着便大量查阅和研究网上相关资料,包括一些专题网站的文章和已发表的文献。在研究过程中或实现一下自己构思和设计的新算法,或看看别人的成果,研究其算法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对新算法的构思。再后面就是进一步具体化这些想法,分析其优缺点及有否矛盾、不妥之处,再进一步改进或革新。想法具体到一定程度就编程实现,在编程和调试过程中想法不断改进,代码也不断改进,最后完成。

—★ 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进行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中,朱元晨谈到,他的研究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是从互联网上得到的,所以他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我的研究”。看来光做还不够,还要具备一系列的技能。无论做哪方面的科学研究,计算机技能、运用网络的技能在现代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也必须为青少年提供锻炼这些技能的机会,并切实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对参赛选手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在这种类型的国际大赛上,我们在很多方面同许多国家还存在差距,这就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更期待着信息技术教育能为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起到更好的催化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26日第2版

汽车城出发 硅谷中收获 —— 从英特尔ISEF看中国青少年科技活动

本报记者 于志宏

在上一周里,“科学”这个令人尊敬的字眼成为主题,“首届科技周”拉开了全国声势浩大的科普活动序幕,青少年是科普活动的主体。中国青少年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英特尔ISEF)上的出色表现,更为“首届科技周”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每年一届的英特尔ISEF被称为“中学生科学世界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各个国家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活动水平,代表当今全球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2000年5月,中国大陆中学生首次组团参加在美国著名汽车城举办的第51届该项赛事,并站到了大赛的领奖台上;今年5月11日,第52届英特尔 ISEF在美国硅谷圣何塞落幕,第二次参赛的中国青少年又再次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

本报记者应英特尔中国公司的邀请,实地采访两届英特尔ISEF,见证了中国青少年代表团参加该项赛事的全过程。

汽车城里说感触 —— 科学探索欲望不能泯灭

去年5月,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最热门的话题不是汽车,而是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和他们的1000多项科技作品,他们来到这里,向世界证明青少年的科技天赋和能力。在这支竞争与交流相融合的大军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大陆中学生的面孔,他们18个人共携12个项目。

在颁奖典礼上,中国学生踌躇满志,老师们的心情始终十分紧张。我们都知道,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中学生总是最出色的。但是对于这样一次展示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全方位表现自我的大赛,中国代表团赛前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因为中国学生的长项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中国青少年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也令人担忧。

比赛结果揭晓,首次参赛的中国大陆中学生代表团赢得了较好的成绩,一举夺得六个奖项,其中一个单项二等奖、一个单项个人三等奖、一个单项个人四等奖、一个团体项目四等奖和两个特别奖。当得知成绩之后,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科协青少部副部长程东红女士的一句话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赛的18位中学生既是中国青少年科学研究的佼佼者,同时也是科学探索欲望未被泯灭的幸运者。

程女士的这句话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共鸣。科学研究的起步在于探索欲望,在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上,我们和国外并没有什么差异,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外界的正向鼓励和提供的空间上却差距不小,大部分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困扰,部分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特有的求知欲引导不当。科学研究需要查阅资料的时间,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但是大量的课余时间,包括双休日被繁重的功课占据着。这种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青少年科学研究的发展。

当年,由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实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的研究与设计"课题组,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大批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建设人才的需求;学生缺乏在教室以外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

去年的这个时候,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基础教育改革正红红火火。减负之后怎么办?青少年科技活动、科学教育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学生在英特尔ISEF上的表现,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青少年科技活动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先看看参赛学生的情况吧。据介绍,他们在学校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水准,而且在功课上也是出类拔萃的。

听听参赛学生们的声音:参加融理论研究、动手实验、展示表达于一体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听听家长的说法:孩子用大量的时间参加科技活动,非但没有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在研究中,孩子学会了方法,能支配好自己的时间。

硅谷夺魁话功 科普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今年5月6日-12日,中国16位青少年携11个项目,再次出征在美国硅谷圣何塞举行的英特尔ISEF。在硅谷——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园区,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当中国学生的名字17次回响在颁奖会场上的时候,在场的所有华人都激动不已。在这17个奖项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学校的朱元晨,以“一个基于嵌套分裂空间的实时地形细节平滑过渡的计算”项目,获得计算机学科的特等奖和一等奖,这名16岁的中学生,站到了英特尔ISEF的最高领奖台。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来自农家的少女,她来自江苏如东职高,她的一项关于蜜蜂的研究,让她获得了个人项目大奖的四等奖。17个奖项,让中国代表团居于亚太地区参赛国家和地区之首。中国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少年的风采。

得知这些优异的成绩,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活动指导处处长蒙星按捺不住内心喜悦,在给为新闻媒体草拟的新闻稿中写下这样的题目:“苏北农家女美国硅谷拿大奖,上海少年国际大赛拔头筹”。

中国青少年在英特尔ISEF上的出色表现,无疑让人振奋,也给即将开始的“首届科技周”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随后的科技周里,青少年科普活动蓬勃开展。与一年前不一样的是,人们已经跨越了单纯抱怨青少年科技活动外部环境的阶段,进而反思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大意义,并积极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

在接下来的“首届科技周”里,我们听到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江泽民总书记在为“首届科技周”作的重要批语中,明确指出“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关键要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风气,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科技周里,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结合我国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的《2001- 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向社会公布。纲要指出,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纲要》对青少年科普活动提出了总的目标和原则,并对各年龄段应该达到的标准进行了描述。《纲要》对3-18岁青少年,按照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每隔3岁分为一个年龄阶段,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以及科学行为习惯等方面,提出了科普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纲要》的制定,为社会各界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为评价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提供了基本的考核指标,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开展,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会交流、能实践、有创新 我们的基础教育再加把劲!

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亲历了今年在硅谷举行的此次大赛。比赛前后,他曾为中国学生讲了3次话,从赛前的准备、赛中的要求、注意事项到颁奖前的心理准备。中国代表团归国汇报总结会上,他又站在了讲台上。他说,全球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聚集一堂,交流各自的创造,展示各自的发明,相互切磋与学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置身于英特尔ISEF,李天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交流能力是学生参与未来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基础。在英特尔ISEF,学生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面对所有评委都需要用英语交流。在大奖赛上能否有突出表现,与参赛选手的交流能力直接相关,例如:想不想交流、能不能主动地交流、会不会有效地交流,包括外语能力、交流技巧和感染力等等。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为未来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培养千千万万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他们这一代显然是要参与未来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因此,基础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具备的能力。这就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为我们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所需要的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素质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基础。英特尔ISEF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需要参赛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未来的竞争也需要参与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特别注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成功、面对失败,培养他们的毅力、自信力和人格魅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任务,也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赢得未来的基础。置身于英特尔ISEF中,能明显感觉到世界各国青少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不断加强。在所有的15个学科中,都能看到许多青少年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闪烁创新智慧的成果。学生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广泛收集、加工和应用信息,涉猎科学的前沿问题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完成自己的设计与创造。从这种发展趋势看,目前我们正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阶段推进研究性学习,非常及时,任务也非常艰巨。我们的工作必须要有紧迫感。在这个问题上的落后,将会导致整个基础教育的落后。

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基础。厦门一中的韩诗莹是中国代表团里最活跃的女孩,见到她的时候,她总是笑呵呵的。但是当她和她的同伴得知自己的项目只获得大奖的四等奖时,她哭了。她觉得对不起她的指导教师所付出的心血,对不起厦门市有关部门对她们项目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大赛的作品,普遍包涵了指导教师的心血、科研部门的硬件支持、科学家的关爱和企业家的热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既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意义非常重大。指导教师有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家们能不能有时间走入到青少年当中去,现代化的科研设施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为启迪青少年发明与创造服务,企业家能不能给青少年科技教育以更大的支持,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应对英特尔ISEF的挑剔目光 亮出我们的进步

迄今为止,由美国科学服务社创办的英特尔ISEF已经有52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惟一面向高中学生、涵盖所有生命科学的国际科学大赛,旨在鼓励全球青少年大胆探索未知领域、在国际性竞赛中展示科技智慧和才能。参赛项目内容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英特尔ISEF的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去年在底特律,在每年举办世界顶级汽车展的大厅里,今年在圣何塞,在每年举办无数次高科技展览的展览中心大厅里,都是按学科分成区域,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中学生在此展示他们的项目,每个项目的面积不过2-3平方米,也就是由三块展板围成一个展台。

项目是从全球数百个英特尔ISEF地区性预赛中或者当地类似的活动中选拔出来的。中国参赛选手均是2000年8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的佼佼者。大赛的评委来自各个学科的专家,也有1000多位。这些评委均拥有博士学位或者6年以上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

参赛学生与他们的项目面对评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如何向评委推销自己的项目,如何让评委挑剔的眼光变得柔和,是最考验学生的。评委们最看重项目的什么?什么样的项目是有价值的?你如何打动评委?这就需要你的项目新颖、有创新,并且具有时代感;这就需要你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素养,会运用一切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发明与创造;这就需要你有推销项目、推销自己的能力。在参加去年比赛的时候,中国代表团的老师和学生发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慨:国外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确有我们不及之处。很多国外学生的展板都很简洁,有的就是几行字,告诉你他做的是什么,有什么用。中国学生的展板大多文字量很大,像是在阐述理论,而且形式单一,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打动评委。

进入今年的大奖赛赛场,中国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很多项目的展板很有创意,也很简洁、漂亮,而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水平大大提高,显示器、液晶屏都被我们的学生用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证明自己的研究过程。在此次大赛上,共有4名中国学生获得 “英特尔个人电脑最佳应用奖”。

《中国青年报》 2001年5月18日

兴趣和韧性引他们走上国际领奖台

蓝燕

朱元晨的故事

捧回第52届INTEL国际科学和工程大赛特等奖的朱元晨是个笑眯眯的小伙子,问他为什么能获大赛的计算机类最高奖,“喜欢”是他最充足的理由。

4年前,12岁的朱元晨有了第一台电脑。因为喜欢玩游戏,就想自己也学着设计游戏,于是插班进入了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举办的“信息学奥林匹克训练班”。

朱元晨学电脑完全不是他外国语学校的主课,也要占用他大量的课余时间。但父母对他的爱好不大干涉。“只有在我时间安排不好时,我父亲才会说我。”朱元晨的父亲教子方式很特殊,并非一概要求孩子做完作业才可以搞课余爱好,而是要求他做事一定要讲效率。“有时我爸爸看我做功课的效率太低、精力不好,他就让我搞一会儿电脑。搞电脑我总是很兴奋。等一会再去做功课,效率就高得多了。”这种讲效率的学习方式使朱元晨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如果不算女生,我的成绩可以排在全年级第一,男女生都算就只能排在第五了吧。”

学英语和学计算机对朱元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个是学习必需的工具,一个是我的爱好。”他告诉记者,刚上初一时,他的英语很一般,但是去年暑假,他参加了托福考试,考了670分。这次大赛答辩的那天,美国方面为每位外国选手派了一名翻译。“我没有用他,我自己设计的东西,自己能表达得更清楚准确。”此次中国代表团的领队蒙星先生认为,正是朱元晨过硬的英语使他能很好地向评委们展示自己的设计要点。

摆弄计算机是许多中学生的课余爱好。但是能够做出一些成绩的人却不很多。朱元晨从初一进入“信息学奥林匹克训练班 ”,一直坚持学了三年。其间很多同学都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训练班里多数内容需要自学,我刚上初中时有些编程的基础知识还看不懂,我爸爸就拿过书先学一遍,再讲给我听。慢慢地我也知道怎么自学了,现在即使是一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我也完全可以自学了。”

朱元晨参赛的项目叫作“一个基于嵌套分裂空间的实时地形细节平滑过渡的算法”,题目非常拗口。他解释说这是软件设计方面的课题,是对数字地形进行实时渲染,可在飞行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游戏设计方面应用。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其实很简单,“我就是努力去做,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季小琴的故事

来自江苏如东职业高级中学的季小琴是此次出国参赛的惟一一位农村学生。她的研究题目也同样出于自己的兴趣。

“ 我家是养殖专业户,以前养过几年蜜蜂,我从小就很喜欢它们。”季小琴说,现在虽然家里不再养蜂了,但学校有个很大的养蜂场。“我的研究题目很实际,是我们那里蜂农们需要的技术,就是改变蜜蜂一窝蜂只能有一个蜂王的习性,让它们两只蜂王甚至三只、四只蜂王以及它们的蜂群都生活在一起,这样就能有效降低蜂农的饲养成本。”为了这个实际的目标,季小琴和兴趣小组的同伴们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定时记录蜂群的变化,干预它们的生活习性。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这个题目已经在她家乡的养蜂人中广泛推广了。

“我上这所职业高中原本是为了将来帮助家里更快致富。”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季小琴因为其参赛项目非常具有中国的特点,非常能体现孩子的研究特色和视角,因而不仅在此次大赛获得了四等奖,还获得了美国兽医协会的专项奖。她告诉记者,在去年参加选拔赛前,她从没有离开过家,因为这项对家乡有实用价值的科研,她去过了合肥、去过了北京,还去了美国。她真的大开了眼界。她觉得如果自己更加努力,她能够上更高的学府,学更多的知识。“我已经高三了,我想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将来能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更多的事情。”

《中国青年报》 2004年5月15日第一版

中国学生夺得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图)

本报波特兰(美国)5月14日电(记者刘占坤)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中国中学生在14日闭幕的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决赛上夺得了40多项个人和团队奖,其中包括最高奖项“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

来自中国内地的36名参赛学生中有26人获得32项奖。来自中国台湾省和香港特区的参赛学生也获得了10多个奖项。

来自上海外语学校的朱元晨与来自德国和美国的两名学生一起获得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项“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一项有55年历史的国际性青少年科学研究项目比赛,也是世界上惟一面向初三至高三学生、竞赛学科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学科和部分社会科学内容的科学比赛,因而被称为中学生的“世界杯”或“奥林匹克”科学竞赛。

照片:朱元晨(右一)和来自美国的Sarah Rose Langberg(中)、德国的UweTreske(左)在颁奖典礼上。

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中国青年报》2004年05月22日要闻版

青春与梦想的竞赛(图)

摄影/写文 本报记者 刘占坤

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一颗颗澎湃的心,一个个奇妙的设想……2004年5月10日至14日,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杰出的青少年创造者和发明家,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汇聚在美国波特兰市,参加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争夺总金额超过300万美元的大赛奖项和奖学金。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赞助的中国大陆代表队共派出37名中学生,角逐涉及14个不同类别的科学竞赛。

在俄勒冈会议中心,这些青少年们分享着探索科技奥秘的乐趣,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原创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每个人(组)3平方米的展区,似乎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和改变世界的想法。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校的朱元晨从小学6年级开始迷上了计算机游戏,见到漂亮图形就喜欢。兴趣成为了一种动力。两年前,朱元晨首次参加ISEF时就获得计算机学科特等奖,当年就被哈佛大学录取。为了进一步研究他的项目,他将入学时间推迟了一年。如今他凭借《可提高计算机图形能力》的研究项目夺得本次大赛的最高奖项――“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和5万美元的奖学金。同时他还获得了ISEF计算机学科类一等奖等7个奖项,成为ISEF举办55年来第一位走上最高领奖台的亚洲选手。

郑嵩岳、耿洁和杨平曾是河南郑州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在研究《能否从遗传方面控制杵状拇指》的过程中,共调查12180人,锻炼了社交能力、调研能力、团队精神和科学、灵活的思维能力。如今他们即将踏入郑州师范大学的校门,研究课题已传给了母校的学弟学妹们。

广东佛山桃园中学15岁黄雁仪和桂城中学17岁的陈宁和区志刚组成小组,他们的《珠江小支流污染物的归宿研究与“一河两岸”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获得佛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决定拨款440万元清理河道污泥。

孟奂,这个名字已梦幻般地载入天际:麻省理工学院将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颗小行星以孟奂的名字命名。这是孟奂在2002年参加ISEF天文与地理学科比赛时获得的最佳奖励。如今他已从北京80中毕业,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次孟奂的课题《潜在危险小行星2001YB5之流行雨》又获了奖。他说:参加ISEF锻炼了系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创造性。

ISEF大赛是世界上惟一面向初三至高三学生的国际性科学竞赛,竞赛学科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学科和部分社会科学内容,被誉为中学生的“奥林匹克”科学竞赛。与朱元晨同时获得“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的,还有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Sarah Rose Langberg和来自德国格雷芬海尼兴县的Uwe Treske,他们研究的项目分别是《探索海底世界,追溯地球起源》和《低成本隧道扫描显微镜》。

英特尔CEO贝瑞特博士说:“对科学和数学的热爱,会使许多ISEF决赛选手成为未来伟大的科学家和创新者。这些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希望他们能够跨越国界,为治疗疾病、保护环境以及开发出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突破性技术作出贡献。”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民网》科学界 2005年08月05日

哈佛男孩:小发明并非科研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天开幕,天才少年明天现场传经

北京晨报记者: 焦立坤 / 文并摄

“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天将在北京海淀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大赛的获奖选手将有英特尔公司协助参加的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学生科学大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令人关注的是,明天上午,两位曾摘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大奖的“天才少年”朱元晨、杨歌将到现场与同龄人交流。昨天,记者跟这两位天才少年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科研”这个寻常人看着枯燥的字眼,他们却津津乐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者:为什么学习那些旁人看来很艰深的东西?

朱元晨(以下代称朱):其实,科研的过程并不艰苦,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做得很轻松。享受研究过程,并对研究结果感到自豪。

杨歌(以下代称杨):一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快乐。

记者:什么时候对科学发生兴趣?

朱:我现在研究的方向是计算机图形,通过电脑游戏发生兴趣。

杨:我最先接触的是做机器人,但学校的实验室让我对生物学充满好奇,所以在北大我选择了生物学。

记者:中学生课业压力很大,尤其高三生面临高考,你们怎么能自由搞研究呢?

朱:主要是假期。除了高三,我们学校平常很宽松,你想搞什么就搞什么。

杨:高一、高二的时候课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平常寻找一些零散的时间研究,而且我们学校的实验室特别多,有机会、有时间、有人给你指导,我才有机会。假期的时候会把大部分时间集中投入到研究中。英特尔大赛崇尚科研

记者:参加国际比赛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朱:Intel ISEF 崇尚的是科学研究,这不是平时中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比赛必须要对所研究的领域有非常深入和系统的了解,而这些观念以前在国内并没被强调。

杨:比赛完全按照大学里或者真正的科学家的方法做研究,让我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记者:哪一点最能打动国外评委?

朱:他们非常重视你个人在项目中的贡献有多大。因为很多学生的指导老师很知名,评委会非常关心你在研究中是否是主角。

记者:功利一点讲,如果我想获奖,偏科学还是偏技术好呢?

杨:只要方法得当,投入一定精力,并且机遇再好一点的话,选哪个领域并不重要,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英语、网络是最好帮手

记者:在中学里从事科研的指导老师较少,中学生怎么面对这个困难?

朱: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知道怎样从网上资料中汲取有用的知识。第二点,国内一些研究所、大学可以给你非常大的帮助,就是可以为这些中学生提供一个上课的环境,这在国外也非常普遍。另外英语非常重要,我初中就能读懂外国文献。

记者:但同时网络容易使中学生沉迷游戏?

朱:玩物丧志,千万要控制。我很小就玩电脑游戏,但我的父亲让我从玩游戏转移到设计游戏上。

朱元晨 20岁,上海男孩,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被称为“从玩电脑游戏起步的哈佛男孩”。2001年、2004年,他曾两次获得“英特尔大奖”,成为亚洲五十多年来获此大奖的第一人。

杨歌 18岁,北京小伙儿。他在今年5月的英特尔大奖赛上获得二等奖。并曾经先后造过11个机器人,现已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录取。

(责任编辑:许秀华)  

《新华网》新闻中心 2005年08月07日

新一代天才少年凸显新特点:IQ和EQ都很高

IQ和EQ都很高 接受新事物快 利用互联网学习能力强

特派记者:周春林

昨天上午,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海淀展览馆开幕。被誉为“天才少年”、现在哈佛大学深造的朱元晨在现场发表演讲,并与家长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分享成长经验。

在昨天上午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当中,朱元晨谈吐流畅,脸上始终带着谦和的微笑,不时还有幽默闪现。记者发现,他是一个很善于和人沟通的年轻人,全无某些“怪才”的呆气和木讷。联想到不久前媒体关于宁铂等早年神童命运的探讨,同样都是少年成名的天才,新一代的天才少年与前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以下是记者与朱元晨的对话:

记者:你认为自己是天才吗?

朱元晨:如果说天才是指智力先天就超群的人的话,我肯定不是,至少现在我还没发现在这方面有所表现,最多也就中上吧。关键还是你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假如别人都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在学习,而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别人眼里,你也许就是天才。天才是相对而言的。

记者:你认为你跟宁铂他们那一拨儿神童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朱元晨:还是环境吧。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他们那时候相比完全不一样。很多我们接触到的东西他们都没有机会接触。就拿我来说,假如我早出生五六年的话,我也不可能做我现在做的事情。这两年互联网和计算机在中国有了很大的普及,而且外语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这样很多当代的中学生也非常容易就可以接触到国外最新的资料。

记者:很多早年的神童最后都黯淡地陨落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与人和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非常差,也就是所谓的情商很低。你个人是怎么看智商和情商的?

朱元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在某一方面特别强,在另一方面就会比较弱。他们很小就必须要与比自己大很多的人竞争,压力也很大。而我们在参加类似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等活动时,必须锻炼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逐渐就适应了。我觉得,假如在这方面对他们做一个适当的训练,那些因为这个原因而失败的人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朱元晨15岁时参加托福考试就取得了670分的高分,并利用互联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下载了大量的免费课程,开始自学美国大学生的计算机和数学课程。在去年举行的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他获得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这也是整个亚洲地区55年来首次有学生得此大奖。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2002年12月,17岁的他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提前录取。

(责任编辑:罗茜)

关键词:高效英语训练法 / 高效英语训练系统 / 高效英语 / 上海高效英语 / 万任高效英语 / GX English / GX English 英语学习网 / gxenglish.net / gxenglish.com / 高效英语网